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(以下簡稱東北角管理處)為了推廣東北角的生態旅遊之美,爰辦理「走讀東北角‧漁村新遊法」兩天一夜深度遊程;從宜蘭頭城五漁村,引領遊客走進漁港、認識漁法,再到新北鼻頭從海上閱讀地質,見證臺灣東北角灣岬的壯闊,行程穿插手工魚丸製作、海洋廢棄物再利用、月桃繩編織、社區走讀及品嘗在地物產,行程以「以社區為本生態旅遊」為核心精神,透過居民導覽、文化體驗與在地餐食,讓旅客深入體驗漁村的生活文化。
東北角管理處轄區幅員廣大,涵蓋了山、海、灣、岬...等多樣地貌,是臺灣優質的戶外地質教室之一,不僅擁有自然美景,更有深厚的漁村文化與人文歷史。東北角管理處委託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從「閱讀生活地景」的方式切入,以社區聚落為單位,共同推動生態旅遊,從大里、梗枋、鼻頭到南雅,散落在東北角海岸線上的漁村,除了鬼斧神工的海岸地景,漁村景觀也是東北角無可取代的風貌,更是世代漁人與海洋共生的印記。
頭城五漁村是宜蘭縣沿海的五個漁村,其中梗枋有著離龜山島最近的漁港與車站,林淑貞女士帶領參與者走進漁業現場,貼近漁村生活地景與漁港歷史,藉由解說一支釣、延繩釣、定置網、底拖網...等各種漁法的差異說明對環境的影響與優劣,及體驗製作及品嘗鮮美的鬼頭刀魚丸。「海邊的接力賽」發起人江昀蒨帶領大家淨灘,藉此宣導海洋廢棄物的來源、種類及對海洋生態的危害,將淨灘的海廢再利用製作成永生花,讓海廢轉化成文創實踐,是無聲又美麗的海洋永續行動。被稱為「入蘭第一站」的大里,除了是草嶺古道的起迄點,也擁有傳統老街和信仰中心大里天公廟,從傳統的街頭巷弄及古樸的聚落建築中,可細讀舊時常民生活遺留的歷史紋理。《大里 63》由兩位被大里漁村的純樸自然與人文底蘊吸引的宜蘭大學研究生—主理人劉玟婷和楊文甄所經營,來自外縣市的她們毅然選擇在此蹲點創業,並且活化了老屋,重現石頭厝風華,更將熱情投入社區關懷服務,同時提供深度社區導覽和特色茶點,讓旅人感受大里獨一無二的慢時光。人文、歷史、自然、產業交織就是東北角漁村的最佳寫照。
.jpg)
梗枋漁鐵驛站林淑貞教學如何製作鬼頭刀魚丸。
.jpg)
網元漁坊張立人介紹定置漁場漁法。
.jpg)
海邊的接力賽發起人江昀蒨帶領淨灘活動。
.jpg)
江昀蒨示範將寶特瓶海廢製作為永生花。
.jpg)
保有石頭厝的大里63,由青年團隊進駐。
.jpg)
劉玟婷和楊文甄推出大里老街走讀地圖。
新北市海岸漁村則展現出壯闊的灣岬風貌,其「灣岬相間」的地質景觀是臺灣優質的戶外地質教室之一;於鼻頭漁港搭乘船隻出海繞行鼻頭角,從海上的獨特視角,可欣賞陸地步道無法企及的海上地景,特別是鼻頭岬延伸的巨大海蝕平台和海崖,從海上回望,其雄偉的姿態酷似氣勢非凡的巨型軍艦,航程中飽覽龍洞灣與龍洞岬「軟岩成灣,硬岩成岬」的最佳景觀,讓整趟行程收穫滿滿。回到鼻頭社區後,則由【海菜的家】資深海男王瑞吉帶大家走讀鼻頭,他特地拿出各種品種的石花菜成品供比較,並指導如何購買、煮食和保存,熱情分享海男的潛水用具與青春歲月,此外也到 B1 Cafe 鼻頭 1 號享用特別的軟絲造型雞蛋糕,老闆娘余孟怡致力推廣在地文化及海廢清除,並獲得「114 年全國模範漁民」殊榮,這些在地達人讓鼻頭漁村更多采多姿。
.jpg)
從海上觀賞鼻頭角軍艦岩。
.jpg)
搭乘娛樂漁船出海觀賞地景。
.jpg)
鼻頭海男王瑞吉介紹採集東北角石花菜。
.jpg)
鼻頭1號咖啡余孟怡解說導覽海洋生態。
南雅社區的活動是體驗月桃繩編織,月桃是臺灣常見的植物,莖葉具有天然的纖維,具有高韌性、耐水性佳及可分解的特質,過去南雅居民取用月桃的葉鞘來製作繩,這項傳統工藝的價值在於它代表了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,巧妙融合「山線」的植物手作文化與「海線」的漁業生活,是南雅社區百年漁村記憶的載體技藝。
.jpg)
.jpg)
南雅社區月桃繩製作解說及體驗。
.jpg)
.jpg)
南雅社區月桃繩堅韌可作為漁船繫船繩,遊客體驗月桃繩拔河。
東北角管理處處長游麗玉表示:這次行程的核心精神,正是東北角管理處與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合作推動的『以社區為本生態旅遊』的最佳實踐,透過居民導覽、文化體驗、在地餐食,才能體驗漁村的生活文化。而當遊客購買在地產品、聽在地人說故事時,這份旅遊價值會直接回饋給社區,活絡地方經濟,達到『旅遊即關懷,消費即支持』的永續目標。這趟旅程不僅讓遊客欣賞壯闊地景,更重要的是深化對東北角土地的關懷。管理處將生態、文化、經濟三環扣緊,也希望能吸引國內外旅人以低碳慢遊的方式,實踐負責任的旅行,讓每一步都充滿永續價值。